課程資訊
課程名稱
當代歐陸哲學
CONTEMPORARY CONTINENTAL PHILOSOPHY 
開課學期
96-1 
授課對象
文學院  哲學系  
授課教師
彭文本 
課號
Phl4088 
課程識別碼
104 44800 
班次
 
學分
全/半年
半年 
必/選修
必修 
上課時間
星期三7,8,9(14:20~17:20) 
上課地點
普403 
備註
B群組,七選二,群組課程請參閱必修科目資料表。本課程中文授課,使用英
總人數上限:80人 
Ceiba 課程網頁
http://ceiba.ntu.edu.tw/961ccp 
課程簡介影片
 
核心能力關聯
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
課程大綱
為確保您我的權利,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
課程概述

本課程以20世紀的歐陸哲學發展為主要的議題,現象學是20世紀上半頁歐陸最重要的哲學思潮,它的創始人是德國哲學家胡塞爾(Edmund Husserl)。他師承自奧地利哲學家布倫塔諾(F. Brentano)的描述心理學,這是一門以意識現象為探討對象的哲學。在1900的《邏輯研究》一書裡,胡塞爾展開對於描述心理學的批判,而在1905年的「現象學還原法」發明之後,胡氏正是宣告現象學運動的開始,並於1913年發表《關於純粹現象學和現象學哲學的觀念》第一冊(1913)[簡稱《觀念1》]把意識內容還原為一個「意識結構」(noesis-intentionality-noema),除此之外,在這組還原裡,胡塞爾找到他先前所否定的自我的內在知覺(即康德的先驗統覺),更進一步發現整個意識結構背後的一個神秘主體:先驗主體性(transcendental subjectivity)。這個先驗主體性在1920-30年成為胡塞爾現象學主要的研究對象,在1929年的《形式與先驗邏輯》裡胡塞爾仍主張先驗主體性的存在對於其他的存有者具有絕對的地位,但是在《笛卡爾沉思》(1931)的最後胡塞爾才發現這個先驗主體性陷入理論上的矛盾,無法保有其絕對性的地位,因此在1936年的《歐洲科學危機與現象學》裡修正1929年的命題,先驗主體性是與世界互相過渡的,亦即先驗主體性是不停地對於意識世界作現象學的還原。
現象學運動在胡塞爾之後主要有三條路線的爭執,第一個是固守胡塞爾所劃定的先驗主體性問題之路線,繼續尋求其理論的可能性,這是Eugen Fink, Landgreb的路線;第二條是轉向存在主義的路線,這是Heidegger,Sartre的路線;第三條是否決先驗主體性的路,這是Merleau-Ponty的路線。
20世紀下半頁歐陸最主要的代表思潮有詮釋學與法國的後現代主義,這些思潮與現象學亦息息相關,其中主要的代表人物是:Gadamer, Ricoer, Levinas, Foucault, Deleuze, Derrida.。
本課程將綱要式地介紹這些現象學運動所影響的歐陸當代思潮。
 

課程目標
經由上課講解與討論使同學對於當代歐陸的思潮有進一步的理解 
課程要求
選課同學必須在選定的文獻中擇一作口頭讀書報告。 
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
 
Office Hours
每週四 10:00~12:00 
指定閱讀
 
參考書目

Edmund Husserl: Logical Investigations, translated by J.
N. Findlay. (New York: Humanities Press 1970).
---------------------: Ideas: General Introduction to Pure
Phenomenology, translated by W. R. Boyce Gibson. (London:
Allen & Unwin, 1952)
---------------------: Phenomenology and the Foundations
of the Sciences, translated by Ted E. Klein and William E.
Pohl. (The Hague: M. Nijhoff Publishers, 1980).
Martin Heidegger: The Basic Problems of Phenomenology,
translation, introduction, and lexicon by Albert
Hofstadter. (Bloomington :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1982)
--------------------: Being and Time ;a translation of
Sein und Zeit, translated by Joan Stambaugh,
(Alban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1996)
Hubert L Dreifus: Being-in-the-world: A Commentary on
Heidegger's Being and Time, (Cambridge, Mass. :MIT
Press,1991)
Jean-Paul Sartre: The Transcendence of the Ego : An
Existentialist Theory of Consciousness, translated and
annotated, with an introd. by Forrest Williams and Robert
Kirkpatrick. (New York : Octagon Books, 1972)
------------------: Being and Nothingness : A
Phenomenological Essay on Ontology, translated and with an
introd. by Hazel E. Barnes, (New York: Philosophical
Library,1956)
Emmanuel Levinas: Existence and Existents; translated by
Alphonso Lingis, (Dordrecht: Kluwer Academic,1988)
M. Merleau-Ponty: Phenomenology of Perception, translated
from the French by Colin Smith, (London: Routledge ,1989)

Hans-Georg Gadamer: Truth and Method: translated and
edited by Garrett Barden and John Cumming, (New York:
Seabury Press, 1975).

 
評量方式
(僅供參考)
 
No.
項目
百分比
說明
1. 
期中考 
30% 
 
2. 
期末考 
30% 
 
3. 
隨堂測驗 
0% 
 
4. 
出席 
20% 
 
5. 
報告 
20% 
 
 
課程進度
週次
日期
單元主題
第1週
9/19  當代思想發展簡述,分配報告題目 
第2週
9/26  Husserl(1) 
第3週
10/03  Husserl(2)
+Scheler 
第4週
10/10  Husserl(3) +Jaspers 
第5週
10/17  Heidegger (1)
+Adorno 
第6週
10/24  Heidegger (2)
+ Arendt 
第7週
10/31  Heidegger (3)
Foucault 
第8週
11/07  Sartre (1)
+ de Beauvoir 
第9週
11/14  期中考 
第10週
11/21  Sartre (2)
+Bataille 
第11週
11/28  Merleau-Ponty(1)
+Lacan 
第12週
12/05  Merleau-Ponty(2)
+Derrida 
第13週
12/12  Levinas (1)
+Deleuze 
第14週
12/19  Levinas (2)
+Lyotard 
第15週
12/26  Gadamer(1)
+Habermas 
第16週
1/02  Gadamer (2)
+ Ricouer 
第17週
1/09  總結